English

有感于演员赶场

1998-07-02 来源:光明日报 柏 滔 我有话说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与影视演员打交道。有时偶遇演艺圈的朋友不免寒喧几句,开头一句往往是问:最近在拍什么戏?在得知确切的片名或剧名后,继续追问:你扮演什么角色?此时被问者却经常呈现一付苦思冥想状,有时甚至最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像这样尴尬的场面,我遇到的还不止一次。一个演员连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名字都记不住(而这个角色又不是只有一二句话的群众角色)可见这个角色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多么浮浅。事后我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有些演员匆忙上戏,往往是明天开拍,今天才在赶往外景地的飞机或火车上潦草地看一下剧本,有的连台词都来不及记住,只好把台词记在小纸片上,临阵磨枪,在拍戏的空隙不时地窥视,这样的角色怎能印象深刻。二是有的演员同时接几部戏,往往是今天演经理,明天扮农民,后天没准又客串一个土匪。一年四季满天飞,周旋奔波于各大小摄制组之间,角色互相混淆难怪记不住名字。演员不认真对待自己所扮角色,更谈不到也不可能做到体验生活、深入生活。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在采访北影厂导演、老演员杨启天时的情景。杨启天曾在影片《董存瑞》中扮演了董存瑞的亲密战友与伙伴郅振标一角。提起当年塑造这一角色时,杨启天从箱子里翻出个纸张已经发黄破旧的厚厚小本子,本子的封皮上工整地书写着:“创作手记55年1月至55年12月1日,郅振标一行字。”长达71页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以日记形式记载着杨启天塑造郅振标这一角色时的心得体会。其中包括郅振标的自传,每一个镜头拍摄的时间地点,每个动作的内心潜台词,对导演说戏的理解,角色不同时期形体外貌及服装道具的要求,反思表演中的不足等等……本子的最后,他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认为一个演员只有通过刻苦的劳动,全身心、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角色的创作中去,才能产生所塑造形象的艺术魅力。”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当年写道:“关于郅振标,杨启天的表演中,我深深觉得这个从电影学校毕业的新演员身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可贵的演剧品质。……杨启天在银幕上最具体地表现了作为演剧理论学的典范!”杨启天也因此而荣获当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金质奖章。

岁月流逝,在当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演员都像杨启天当年扮演郅振标那样对待自己的角色,但杨启天作为电影《董存瑞》中的一个配角,一个普通演员,尚能如此,我们的“明星”们又作何感想呢?现在有些人经常抱怨剧本不好或资金不足,造成了影片的质量下降,而恰恰忽略了演员表演这重要的一环。演员是传达角色的桥梁,传达得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演员对角色的投入程度,把身心置于角色的境界无疑是表演取得成功的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